虎嗅 2013.3.13

导语:昨天(3月12日),追光动画在其成立两周年之际发布了其已制作了两年的动画电影《小门神》的概念预告片及前导预告片——王微打磨两年的利剑即将出鞘。再有不到一年的时间——2016年的1月,王微和他的追光动画将用《小门神》在本土与梦工厂的《功夫熊猫3》(2015年12月23日北美首映,内地极有可能同步上映)决战。在亮剑之前,虎嗅专程前往追光动画的大本营,独家专访了《小门神》的编剧、导演——当然也是追光创始人王微。

“有生以来对我发生过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失去了这座城。”

——印度莫卧儿王朝创建者巴布尔的回忆录《巴布尔纳玛》(BABURNAMA)

2013年,王微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土豆网(2012年与优酷合并为优酷土豆)。因为错失上市的先机,土豆网不仅失去了自己在网络视频领域的优势地位,而且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创始人。

离开土豆后,王微再次重新出发,于2013年出人意料地创立了追光动画。这家新生的动画公司因为王微而异常受人瞩目,被媒体们描述为是“中国的皮克斯”。在创立伊始的高光褪去后,王微很快让追光“沉寂”了下来,远离公众视野,在北京郊区的一个艺术区内养人、磨剑,从不到20人一直到现在的190多人。

追光每年会交一次作业,2014年是短片《小夜游》,2015年是3月12日发布的动画长片《小门神》的预告片,第三份作业就会是2016年1月《小门神》的全国上映。

“我们从第一天就跟大家说了,我希望三年时间做这个东西,大家要耐心等,大家觉得可以,那就进来。”王微给投资人的时间表是三年,而他的目标是就是用这三年做出世界一流的动画电影——《小门神》。

 

“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动画电影?”

王微创立追光动画缘起于这个问题,他要用追光去回答这个问题,而这又何尝不是整个中国动画工业一直在追问的问题?

国内动画电影产业在近十年来国家推动地产业化激励以来,在一部分工序上已经达到好莱坞的水准,我国有很多动画公司承担了好莱坞制作的一些外包工作,但因为没有自己能够驾驭的系统,缺乏整合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无法自主地完成一整部长片动画电影的全部制作流程。动画电影的工业化水平体现不只是化整为零的分工精细化,还有一气呵成聚零为整的系统“组装”。而这口“气”就是内力。

王微的追光之旅从一开始就决定要建立的是一个“studio”(片厂),而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公司——通过外包的方式“贴牌”来完成一个项目而已。王微在用产品打磨“系统”,修炼追光的内力,这个“系统”一方面借鉴了好莱坞,另一方面则是由中国人自主完成“本地化”——包括人才、技术和管理。

 

人才:渴求与苛求的统一

首先是人才。从创立伊始的不到20人到如今的190多人,追光动画的自有力量正在不断壮大。人才的寻找、培养以及效果的产生都需要时间的“耐性”,而人的长期价值恰是需要在“耐性”之后才能释放。

人是这套系统的执行者也是驾驭者,追光的最小单位不是一台机器、一个设备,而是一个一个的人。

对人才的渴求与苛求在王微这里是统一不悖的。“比如说动画师,现在有34个人,这个部门的名额是35个人,但第35个人已经招了有小半年了,就是招不到第35个人。”王微深知一个人的短板会带来整个系统的低质、低效,影响的就是整个追光的产品品质和品牌声誉。

还是以动画师为例,追光设定的工作量要求是一人一天一秒,以一天8小时工作量计,一个动画师的28800秒工作才换来我们可以观赏的1秒。而电影的1秒又是24帧,帧是动画电影制作的最小时间单位,成片细节的丰富和精致即取决于对“帧”的品质追求。100分钟的电影,就意味着有144000帧,任何一帧的出错都会牵动上下游所有部门工作量的增减和延宕整个产品的工期进度,因此保证人才队伍的质量是搭建系统的关键,不管是流程的磨合还是技术的驾驭都取决于人才。

这190多人的团队,是王微一个一个面试搭建的,对每一个人的了解恰是源自于对每一个岗位的理解,所以王微才能确信他/她是否合适追光所需要的这个岗位,他/她是否匹配同事们所构建起的整体水平,他/她是否能够与他一道追光。

 

技术:局部实现甚至超越迪士尼

其次是技术。“我觉得有蛮多东西跟他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与好莱坞相比,王微清楚地知道中美的差距,“比如说渲染器,迪士尼最近有了自己的渲染器,皮克斯从第一天开始就有了,梦工厂有自己很好的口形和表情的系统。为什么他们能做的这么丰富?因为他们库里有几十万的存量资源,每做一个电影都会有积累,这些依靠时间积累的差距还是蛮大的。”尽管这些依赖于时间积累和历史沉淀的优势是追光短期内难以追赶的,但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鸿沟在弥合,以及整个互联网对科技发展的加速和迭代,凡此种种为“后进生”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王微为《小门神》编写了剧本,前前后后修改多达30版,但却始终没有改掉他最初挖下的一个天坑——一场有200多盏灯的舞厅段落。“灯是动画电影最难操作的东西。”200多盏灯所营造出的光源、明暗和氛围感所带来的困难程度不是简单的工时累加,而是异常复杂的计算机算法和渲染处理。“里面包含了动作的模糊,因为人物动起来模糊你才能感觉是自然的,不是一卡一卡的。”王微的这200多盏灯因为是在舞厅里,所以它们还是五彩的。“迪士尼到现在为止没有做成像我们这么复杂的这么一个场景出来的。我们已经做到了从来没有人做出来的东西。”王微对团队把自己挖的这个坑填平了甚至还立起了新的行业标杆兴奋不已。要知道,这200多盏灯曾经“吓退”过不少迪士尼、梦工厂背景的高端人才,他们最终没能与王微一起追光。

“新的东西出来的时候是我们是有机会可以直接跨越到下一代的,比如说灯光渲染,我们没必要用古老的渲染方式,我们可以直接进到新的真实物理灯光的渲染。”不仅要追赶,王微还有更大的目标,“我们希望说我们的作品第二部第三部电影的时候,不单是跟迪士尼差不多,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做的更好。”

他不只是拍脑门说说而已,拥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计算机硕士学位的王微已经开始在行动了,“我们现在花很多的心血在做的一些准备超越这个系统之外的事情了。”追光的研发部门正在开发适合动画制作的“人工智能”,目标是解放一部分人的工作,让机器自动完成一些动画制作,比如说角色模型的设计。除了200多盏灯这个天坑之外,《小门神》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坑——全片140多个角色,且更“可气”的是王微的这个剧本“竟然”复杂到还有四季,于是角色们如果出现在不同的季节就必须有不同的服装,这些不同的造型当然就意味着要有不同的角色模型,连门神这个神话人物还有两套服装——角色特效组的特效师们一定被王微挖下的这个坑给害惨了。或许正是王微对于伙伴们的“愧疚”令他希望,未来升级后的系统能够由机器来完成角色模型的建构,从而解放相当一部分的人力,以让人的智慧和精力更专注于创意和创作上。

 

管理:在严苛的进度管理内平衡对艺术的追求

最后是管理,人和技术的咬合度在于系统的程序设计的合理。王微的创业伙伴于洲(联合创始人),有着丰富和资深的高级管理职位的工作经验, 在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方面尤为见长。于洲和王微一起在两年的时间里为追光浇铸了这套系统所必需的管理机制。

比如说,晨会制度,追光每天早晨都会有10分钟的全体晨会——从不到20人到现在超过190人都是全体。人少的时候是每人向其他同事简报前一天的工作进度和工作心得,后来是由各部门组长代表发言。

于洲对该例会的设计初衷是能够紧密连接公司内上下游的工作进度链,让部门间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以最诚恳和最开放的态度与所有人共享。

追光没有人有专门的办公室,包括王微和于洲,大家都是在开放的工位上和开放的空间内办公,虎嗅君参观时看到即便部门间有区域的隔断,但除了会议室之外,都是没有门的。

追光对好莱坞的借鉴有取有舍,这种开放、平等和共享的管理制度设计、企业氛围营造就是追光的本土化——也是互联网行业出身的王微的信仰。

不同于一般行业和产品的管理,动画电影既是工业生产又是艺术创作,担任《小门神》制片人的于洲认为:“我们和软件开发项目、工厂生产管理项目来比的话,我们比他们要复杂,因为它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它有更多的创造性,但工业生产上又必需有进度管理,所以这中间要达到一种平衡,彼此兼顾。如果我们一味要求按时间完成,而在艺术上不断地打折,这也是不能接受的。”

“我们在春节前把之前标记的CBB(Could Be Better)镜头拿出来再理了一遍,因为有很多,一两百个,我们又过了一遍,我们看一下我们现在有多大的能力可以让它们更好。”于洲他们再筛选出了约100个CBB镜头,在节后开始新的打磨。“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我们尽力做到最好的。”

对进度管理的严苛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优化那些可以优化的部分。在这样的流程管理的“调教下”,追光逐渐逼近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于洲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一个小孩刚刚学走路,他能站起来往前走是一个目标。到今天,我们已经开始能跑起来了。”

在管理的逐渐顺畅的第二年,跑起来的追光已经开始了第二部长片的前期工作,第三部长片的剧本工作也已箭在弦上。

 

工匠王微:“我喜欢这种感觉”

王微把自己和整个追光团队定位为工匠——而非艺术家,“工匠,是打磨东西的时候打磨自己。”王微和追光倾注了两年的时间、一万多个小时来打磨《小门神》这款产品。“我现在才有这种工匠的感觉,而且我喜欢这种感觉。”

采访的尾声,王微谈到了他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创建者巴布尔的回忆录《巴布尔纳玛》(BABURNAMA),该书记录了这位费尔干纳(今阿富汗地区)国王起伏跌宕的一生,不断地被外敌击败驱逐又不断重新占领。王微引用了其中巴布尔的一段自述或可注解王微自己——

“有生以来对我发生过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失去了这座城。”

发表评论